“合成生物学发展到现在,一定要营造一个新的生态。因为它牵涉的面非常广,层次非常深。我在这里强调,在营造生态的时候,要知道它有汇聚的内核和赋能的潜质,要把两者匹配起来,让它们尽好、尽快、高效地发挥作用。”
4月24日,在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2023上海合成生物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赵国屏教授说道。
会上,上海市合成生物创新联合体启动。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陈杰表示,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打造更好的产业生态,如何更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这需要各种要素的集聚,包括人才、资本、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等。他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宝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数据,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合成生物学这一前沿交叉学科,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本场会议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投资人。其中一位医疗领域投资人向澎湃科技分析,2021年开始,合成生物学就已经是一个火热赛道,如今,这一赛道可以说是进入了“夏天”。他提到,有两个领域的投资者更有可能涉猎合成生物学:一是原来食品化工领域的投资者,当现有的原料不好或者合成后价格比较昂贵时,可以使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二是医药或医疗材料,由于具有高附加值,所以使用合成生物学可以产生利润。
上海将打造世界级合成生物学创新产业集群
据赵国屏院士现场介绍,合成生物学的内核是工程学导向,其基础是工程学中自下而上的理念和策略,运用了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反复迭代的范式或原理,最后的目标是创建新的生命体系。过去的20年里,原件工程、线路工程、代谢工程、基因组工程和细胞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赵国屏说,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合成生物学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发展都进入了快车道,一大批创新技术和产品研究进入了工程开发和产业转化的应用阶段。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已经形成以深圳、天津、上海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合成生物学科学联盟、第一个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诞生地,在高端人才、高端科研成果方面的基础很好,但是合成生物学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产业,从科研成果到产品产业化,非常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投入与支持。”
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平介绍,上海市提出了合成生物学“1+3+1”战略,将加强资源整合,将高分人才、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有机整合为一张合成生物学创新资源网,并重点推进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三大领域的发展应用。
刘平表示,未来3-5年,上海将在四个重点方面加强布局。一是强化基础研究,重点聚焦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与组装等底层技术,以及构建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元器件库等。二是加强技术转化,新建生物铸造厂,围绕底盘改造与筛选,原件优化与适配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应用转化关键技术服务。三是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合成生物学不同领域应用服务和产业化的需求,精准匹配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促进合成生物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四是优化产业生态,着力引进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完善政策法规。
刘平称,下一步,市经信委将联合市、区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本市合成生物学的专项行动方案和专项政策,持续优化产业支配,共同把上海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合成生物学创新产业集群。
上海发展合成生物学的困境
“上海发展合成生物学,目前还有哪些不足?”现场的圆桌讨论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勇抛出了这一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科研院院长赵黎明表示,目前缺乏全局性的、有组织的科研,例如把上海每个区域和高校的优势充分发挥起来。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和民间的资金都加大投入。第三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科技创新成果在转移转化的过程中是否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将会影响创新群体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整个市场的的有效性、条理性。此外,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有待提高,“虽然很多高校和机构都在做合成生物学,但是做应用的比较多,涉及底层技术的比较少,势必影响产业的持久性。”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雁也表示,是否具有原创性的底层技术十分重要。她呼吁中国的投资界和国人对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不盲目跟风。比如,有些技术已经在国外使用过,大家就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跟着去做,然而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技术,有时候很难在顶级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但是技术的创新点可能的确对产业有影响,却不被认可。
上海市宝山区经委副主任郑杨表示,“几位老师的建议十分中肯,作为政府部门照单全收。”郑杨反思,上海对于全产业的掌控力不足,合成生物学成果的产业化,很多都“跑”到外省去了,因此仍需加大合成生物全产业链的布局。
另一方面,上海的政策扶持资金力度不错,但仍然比较有限,尤其政策扶持的资金会有滞后性,“你先投,你先干,干完了我再给你补贴,那么很多企业就很困扰了,一开始就没钱,特别是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在临床一期、二期的时候,资金非常紧张,但政府没有渠道给出资金。上海的引导基金和上海人的性格一样,都很谨慎,看不懂的不投,不会翻几倍的也不投,但产业发展需要容错试错,深圳、合肥的模式是不是可以借鉴参考?”郑杨说。
(原题:《合成生物学赛道进入“夏天”?上海政府人士吁产业发展要容错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