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入编” 村民有了“医靠”

——新蒲新区率先在全市探索试行村医“员额制”

“入了‘员额制’,不仅让我有了归属感,工资还提高了,各项待遇、福利越来越好,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了。”王洪彬满脸喜色。1995年,王洪彬从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现新蒲新区喇叭镇合力村,成为一名村医,28年如一日,守护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也见证了农村医疗的发展之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时候环境差,村卫生室仅有不足30平方米的两间木房,山村偏僻、交通不便、人口散居,出诊常常靠走路,无论严寒酷暑,只要病人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王洪彬说,由于待遇低、条件差等原因,不少村医来了又走了。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越来越好,400多平方米的村卫生室窗明几净、焕然一新,设施设备越来越完善,功能分区也更加明确。

改变的不仅是硬件环境,去年,王洪彬考上了区里的“员额制”村医,有了新身份,不仅有基本工资和绩效收入,还购买了相关保险。“身份的转变和保障让我能更加投入到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做好村民们的健康守门人。”王洪彬说。

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兜起了三级医疗卫生网格网底,无论是日常健康管理服务,还是疫情防控,他们用责任担当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然而,由于许多地区乡村医生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很难吸引专业水平高、医疗技艺精湛的年轻医生到农村工作,乡村医生队伍渐渐出现老龄化、学历低、知识技能更新慢等现象。

想要解决乡村医疗面临的困境,必须对症下药。2022年,新蒲新区率先在全市探索试行村医“员额制”,按照“公开竞聘、择优聘任”原则,让乡村医生“入编”,切实解决村级卫生人才短缺和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全面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保障村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全区共有87名在职在岗村医通过公开招考纳入‘员额制’管理。”新蒲新区卫健服务中心主任王煊予告诉记者,“员额制”实行属地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按照定员定岗配置制、分类分级分层定额制对全区村医进行管理和待遇发放,通过建立完善执业准入、档案管理、保险管理、能力提升、考核激励、退休退出、村医储备等制度机制,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措施,进一步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和分级诊疗制,不仅提高了村医的准入门槛,持续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还实现了全区村医绩效待遇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更好发挥村级医疗机构职能职责,满足群众基本健康需求,增强了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信任度。

“值得一提的是,‘员额制’并非是铁饭碗,员额管理人员是否续聘,还需要进行定期考核,并科学精准整合,补充乡村医生资源。”王煊予说,纳入“员额制”的村医必须严格履行相关义务,按时在岗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等,规范村医执业行为。“我们还对所有村医实行‘积分改造’管理,对积分低于80分的村医实行‘集中回炉改造’,组织再培训、再学习、再提升,合格后方能复岗,否则取消村医资格。”

尽管员额管理没有给村医一个“铁饭碗”,但村医的基本待遇却得到了保障。王煊予说,“员额制”村医基本工资每月定时发放,绩效工资则根据其所处岗位、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实行分类补助,同时重点解决边远村村医收入低、留不住人的问题,较未改革前,平均每年每名村医政府补贴提高4000元。此外,还按照医师等级实行补助,提升高技能村医待遇,并加快推进村医养老保险制度建设。2017年起,全区173名在岗村医集中购买了养老保险,解除了村医们的后顾之忧。

福利待遇不断提升,不仅增强了村医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全面激发村医工作热情,岗位吸引力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区村医平均年龄为47岁。现在,每年区财政要拿出近200万元投入村医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医疗培训,保障政策兑现,为村医解决后顾之忧,培养一支留得住的村医队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蒲新区的村医队伍会越来越年轻。”王煊予表示,到2025年,新蒲新区50%左右的村医将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进一步保障村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卫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记者手记

基层医生“入编”后,民众健康有了“医靠”。作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村医队伍的稳定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最终受惠的是广大基层群众。

新蒲新区以转变村医身份、提高保障水平、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岗位吸引力为核心,推行村医“员额制”改革以来,有效破解了村医人才资源短缺、人员流动大、老龄化严重、服务群众能力弱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基层医疗注入活力。

通过“公开竞聘、择优聘任”,不仅有效推动了在岗村医努力工作、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村医岗位注入了新鲜血液,还通过各类保险,让村医的现在和未来都有了保障,村医职业前景越来越光明。(记者 赵婧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