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大明王朝》的朋友们,都对黄志忠老师饰演的刚直不阿的海瑞一角印象深刻。
【资料图】
而在历史上,清廉刚直的海瑞居然是靠同僚花钱才升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01 “笔架博士”当年,在乡试高中了举人的海瑞,满怀抱负上京城参加会试。
在朝堂上,海瑞踌躇满志,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平黎策》,向皇上详细论述了他的治黎策略。
虽然这次会试无果而终,但据《明史·海瑞传》记载,“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
意思是,有人看了他的《平黎策》之后,十分欣赏他的才能,让他去福建南平做一个小教谕。
“教谕”,这个官是个八品的芝麻小官,最早是宋朝设立在京师的小学和武学中。
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文庙祭祀,教育当地的生员。
放在当代教育系统来讲,类似现在一个中学的校长。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哪怕官职低微,海瑞办起事来依旧是一丝不苟。
他这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整顿当地十分涣散的学习氛围。
毕竟,在那个能靠银子做官的年代,有谁真的想要认真学习呢?
刚直的海瑞可不管这么多,他只知“在其位,谋其职”。
因此,他一上任就依照大明律法,督促生员学习,整顿学校环境,肃清不正学风。
在海瑞的严厉督促下,他所管辖的县学水平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也因此在当地声名鹊起。
上级领导听闻了这件事,便下来搞突击检查,看看海瑞所治理的,是否和传闻中一样。
在明朝,心学之风盛行,尊师重教也成了一股社会风气。
因此教书先生在见到上级官员时,是不用行跪拜之礼的。
然而事实上,很多教书先生为了攀附权贵,巴结上级,都遵循旧规,行跪拜之礼。
但他带着两名副手,在学堂迎接远道而来的上级时,两名副手齐刷刷地下跪,而他只是鞠躬作揖。
对此,他向上级解释道,这里是读书的地方,不是平常办公的地方,因此不需要这么繁复的礼仪。
上级的长官看着海瑞和他的两个副手,当时的场景活脱脱一个“山字形”的笔架。
于是便笑称他为“笔架博士”。
海瑞也因不攀附权贵,公正不阿的性格而名声大噪。
而海瑞的上级却觉得这种人做下属,他以后可没有机会从生员们的口袋里捞钱财。
于是,便向朝廷写了一封举荐信,希望他能从此远离自己。
02“平步青云”海瑞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从一个八品小官,成了淳安县的县令。
在这里,海瑞依旧坚守本心,平日里他穿的是粗布衣袍,吃得粗粮糙米,逢年过节才为了孝顺母亲买两斤肉。
海瑞一主政,就废除了许多冗杂税费。除了俸禄之外,他对于百姓丝毫不取。
海瑞能做到如此,其他官员可就难受了。他们的收入平白无故因此减少了许多,日子不比以前富裕。
一开始,他们只是以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完了就完了。
当他们汇报工作看到海瑞的穿着和住所之后,才明白,这个县令真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
甚至他们看到了海瑞为了勤俭地过日子,在县衙种了一些蔬菜,自给自足。
在那时候,腐败几乎已经渗透了每一个官员的心里,还有如此清廉的官员,实在是罕见之至。
海瑞能做到不贪百姓一丝一缕,那其他官员可就不干了。
于是他们背地里商量着计策。
恰巧当时大将军胡宗宪的儿子从老家出发去看父亲。
因为他父亲的威望,一路上都被人捧在手里,不仅好酒好菜,还有一箱又一箱的金银珠宝。
可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胡公子到了淳安县的驿站之后,淳安县驿站按照海瑞的新规定安排了他的衣食住行。
胡公子与前面所得到的享受简直是云泥之别,气得他当场就把桌子掀了还让仆人把驿卒给打了一顿。
海瑞听到这件事情,马上就把胡公子五花大绑,然后连人带信送到了胡宗宪军营里。
奇怪的是胡宗宪看了书信只是一笑了之。
原来书信上写的是,有人冒充他儿子招摇撞骗,现在已经抓到了。
这样不仅保护了胡公子,还维护了胡宗宪的声望。
之后,都御史鄢懋卿巡查也路过淳安县,和胡宗宪儿子一样,他在当地得到的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
在离开淳安县后十分气愤,于是他嘱咐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的罪。
但是无奈抓不到海瑞的一点把柄,最后也不了了之。
朝廷听闻海瑞政绩卓越,在他的治理下淳安县政通人和,有意将海瑞升为嘉兴通判。
浙江的官员一听,心中大惊,海瑞连都御史鄢懋卿都敢得罪,要是他当了顶头上司,我们就没好日子过了。
于是,在浙江官员的暗箱操作下,海瑞离开了浙江,去了兴国州做了判官。
可海瑞到了兴国洲也不消停,一上任又开始折腾当地的官员和豪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海瑞到了兴国洲之后就开始了解当地所存在的积弊。
他发现当地很多官员豪强都会巧立名目,从而隐瞒自己的实际土地面积,把钱粮赋税暗中转嫁到无辜百姓身上。
这些积弊其实在明朝由来已久,当代作家马伯庸所写的《大明丝绢案》,其实与这件事大同小异。
海瑞便着手治理,这第一步便是丈清土地。
当地的豪强和官员一听这消息,犹如惊弓之鸟,忙不迭地聚在一起商讨对付海瑞的锦囊妙计。
最终,在海瑞上司处心积虑地安排下,豪强大户出钱出力,把海瑞一路送到了皇帝身边,成了一个六品官员——户部主簿。
03“宁死不屈”大家以为海瑞到了皇帝身边就不能为所欲为了,哪承想,海瑞直接打算对皇帝“动手”了。
因为当时的皇帝沉迷于道教无法自拔,以至于荒废国事,导致国家江河日下。
由于皇帝专横暴戾,没有一人敢进言。
但海瑞不怕。他遣散家中仆人,与妻子和离,然后买了口棺材,就向皇帝上了谏言。
不出所料,皇帝大发雷霆,下旨把海瑞逮捕,却也只是把他扔在大牢里,并没有杀掉他。
嘉靖死后,新帝隆庆继位。内阁首辅徐阶很器重海瑞,便举荐他为两京左右通政。
海瑞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治土地兼并乱象,没想到,整治到了自己恩人徐阶头上。
他发现自己的恩人就是兼并农民土地最多的那个人。
所有人都以为刚直不阿的海瑞这次念及往日旧情,应该会放过徐阶一马,却没有想到,海瑞没有因为他曾于自己有恩就网开一面。
海瑞在查清事实之后,便下令惩治自己的恩人徐阶。
徐阶看到自己曾经帮过的海瑞如今竟然落井下石,这简直就是“农夫与蛇”。
于是便暗中勾结,为海瑞安排一些无须有的罪名,向皇帝告御状。
两京左右通政这个官阶是个高却无实权的虚职,只是为了彰显万历对清官的重视,笼络天下士人的心。
无奈之下,皇帝重新任命清官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
不久,海瑞在任上去世。他死后,朝廷赐予了他极高的荣誉,谥号忠介,追赠太子太保。
据《明史》载,他的灵柩被用船送回故乡,沿途无数民众夹岸相送。
04“花钱升官”的背后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会说话,懂人情的人似乎更受人青睐。每个人在职场中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戴着面具活着。
其实如果人懂了太多人情世故,被生活磨得圆润光滑,有时候反而可能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并不可靠。
反观刚直不阿、坚守本心的海瑞,却意外给自己带来了光明仕途,并且在注重文官道德名誉的明朝,无人敢排挤。
这也告诉了我们,哪怕像海瑞生活的那个腐朽不堪的古代封建社会,只要你是有能力,有操守的“千里马”,即使不懂人情世故,也一样会遇到欣赏你的“伯乐”。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海瑞频繁升迁的背后,是大明官员的“推波助澜”。
他们在社会的大染缸里迷失自己,遗忘本性,眼睛里只有“贪”,但是却又要让人不看出来。
于是,他们把海瑞立为标杆,做足表面文章,蒙蔽圣听。
让所有人都以为大明的官员如海瑞一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事实上,他们什么形象,皇上不知道,百姓还不清楚吗?当海瑞走的时候,百姓们纷纷相送,民间也留下了《海瑞罢官》等脍炙人口,歌颂清官海瑞的故事。